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建国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官网!

联系电话:0991-4596878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查看详情

新疆日报 | 政协委员为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谋良策——让更多绿电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张艳芳    阅读:86次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在新疆的广袤戈壁荒原上,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光伏板在烈日下铺就“蓝色海洋”,一条条“疆电外送”通道跨越山河,将绿电送往全国各地……作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和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新疆正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抓手,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2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55.72%,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在新能源消纳、技术创新、产业联动等方面仍需突破。”近日,自治区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推进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主题深入协商议政,结合实际精准建言,为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助力新疆从“资源大区”迈向“能源强区”集智聚力。
图片
7月11日,乌鲁木齐达坂城五十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阿合提·阿汉 摄

破解“春秋大冬夏小”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其建设过程中,需应对新能源消纳压力剧增、电力保供难度加大等难题。如何破解能源产销错配、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 新疆新能源整体呈‘春秋大、冬夏小’的特点,与电网夏、冬呈现负荷高峰的特性相反,造成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在季节性等时间尺度上出现错配。”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主委马华东建议,建立政企协同机制,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促进电网与新能源项目同步落地。同时,推动煤电向调峰主力转型,构建其在能源保供中的“托底稳盘、灵活响应、协同互补”的压舱石作用。在南疆煤电成本较高区域,探索“气电调峰”模式,利用沙漠、戈壁资源推进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融合。
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通过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有效提升深度调峰能力,在新能源发电出力大时快速降低出力,为风光发电“腾空间”。
       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建军介绍,新疆已累计完成87台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高了深度调峰能力和全社会使用绿电的比例。但改造成本和调峰收益不匹配,影响了企业积极性。他建议,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适度提高煤电容量电价,进一步激发煤电改造动力。
       国能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忠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绿电消纳的另一个瓶颈:“绿电本地消纳有限,外送通道不足,需构建‘煤电+新能源+绿氢’协同消纳机制。”他建议,一方面推动“煤电+新能源”混合外送模式,建立煤电与新能源动态调峰补偿机制,将绿氢项目纳入调峰资源池。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煤炭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大家还提出差异化布局思路: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市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风光火储氢(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油田开采周边区域,布局新一代“煤电+新能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示范项目,获得CCUS收益和碳收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新能源开辟消纳新空间。
图片
8月20日,国家电投吐鲁番1GW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现场(航拍)。 刘健摄

让智能电网降“双高”
 
       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应用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坚实底座。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董新胜直指技术痛点:“大规模、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让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凸显,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问题日益突出,现有调控技术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
       董新胜建议,鼓励新能源电站参与一次调频,通过“新能源+储能”协同控制减小储能容量,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的经济性;打造“新能源+”模式,推进新能源与调节性电源的多能互补,让它们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从而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调度体系,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火水储联合运行,支撑分布式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新疆极端气候会导致电力电子器件性能加速退化,直接影响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可靠性。”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旗建议,围绕新疆特殊环境,构建“环境—器件—系统”协同研究体系,研发适应高海拔、沙漠环境的高可靠性电力装备,解决极端气候下的设备适配难题;依托AI和物联网技术发展巡检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实现电网运维数字化升级;开发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等多场景储能装备,破解新能源日内调节难题。
       技术落地离不开电网的坚实支撑。目前新疆已建成全国覆盖范围最广、供电范围最大的省级电网,但仍需进一步补强。
       对此,自治区政协常委、民盟新疆区委会主委张慧建议,进一步优化主网架布局,提升跨区域输电能力,解决新能源“发得出、送不走”问题。建立电源、电网、负荷联合规划机制,推动电网与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确保电源投产与电网接纳能力精准匹配,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坚实保障。

调节绿电市场供需
 
       技术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牵引和市场机制的激励。
       “绿电市场供需失衡与机制不完善”“能耗与碳排放管理协同不足”“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支撑体系薄弱”……自治区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指出了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他建议,建立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双控预算机制和绿电消费协同机制,加快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精准对接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强化技术赋能,加快探索绿电溯源技术,用区块链等手段确保绿电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数据可信,为企业低碳认证、碳核算提供坚实支撑,真正激活经营主体参与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市场机制的创新,还需拓展更多“破局点”。自治区政协委员、昌吉州政协主席李玉金聚焦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深入实施绿证交易,建立“绿证+碳汇”联动机制,加快新能源参与绿电市场交易;创新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拓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元联营,发展共建零碳园区和“飞地经济”,实现利益共享。
       同时,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吸引光伏组件、风机装备、储能电池等上下游企业落户新疆,形成“风光氢储”全产业链生态,加快发展绿色算力产业,实现技术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如今,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施工图”正加速变为“实景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联合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印发21条政策措施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动能;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7毫秒实现“疆电入渝”;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我国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今年1—7月,新疆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总外送电量的33%,创历史新高……
       委员们坚信,追风逐日、向“绿”而行的新疆,一定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让更多绿电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张艳芳
 
 

    版权所有 @ 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建国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官网!
    电话:0991-4596878    传真:0991-4521231
    邮箱:xinjiangminjian@163.com
    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路267号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大楼7楼